顶点小说

顶点小说>李世民假死?那朕就威服四海了! > 第749章 永徽元年(第1页)

第749章 永徽元年(第1页)

永徽元年的晨钟在长安城上空回荡,春风掠过朱雀大街巍峨的城楼。

当宫人将镌刻着“乾武“年号的旧匾额缓缓卸下时,木榫与青砖碰撞出沉闷声响,惊起檐角栖息的寒鸦,扑棱棱飞向铅灰色的天际。

这一刻,历经二十年的乾武时代彻底画上句点,而新的年号“永徽“正被金漆匠人们精心描绘,朱红底色尚未干透,便已沾染了朝堂更迭的风云气息。

乾武二十年的元日,本该是钟鼓齐鸣的盛典。

可李治独坐龙椅,望着空荡荡的丹陛,李承乾的身影在记忆中挥之不去。

那个曾与他同乘竹马的兄长,走在了这一年。

当司礼官奏请按例举办元日大典时,李治沉吟良久后,沙哑着嗓音道:“罢了。“

殿外的爆竹声、百姓的欢呼,都被隔绝在厚重的宫门之外,唯有烛泪顺着盘龙柱缓缓滴落,凝结成冰。

这一年,李治以雷霆之势展开官员大换血。

宣政殿内,官员们站着瑟瑟抖,看着自己的名字被朱笔重重勾去。

取而代之的,是来自东京的新锐官员——曾在漕运改革中立下奇功的刘仁轨执掌工部,深谙西域风土的裴行俭调入鸿胪寺,而最引人注目的,当属一路擢升的李义府,竟被任命为户部尚书。

当宣读圣旨任命时,殿内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,有人偷偷望向阶下那个清瘦的中年男子,见他身着崭新的紫袍,却面色凝重,掌心早已被指甲掐出深深的血痕。

李炜的告老还乡,为这场权力更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。

这位历经太宗、高宗、英宗三朝的四朝元老,拄着斑竹拐杖颤巍巍走到李治面前,浑浊的老眼里泛起泪光:“老臣追随先帝于九泉之下,愿为陛下守护乾陵龙脉。“

李治亲自将他扶起,瞥见老人官服下摆露出的补丁——那是钱武初年间的旧物,历经数十载仍不舍得更换。

次日,长安城万人空巷,百姓自为这位清廉的老臣送行,队伍从朱雀门一直蜿蜒到灞桥,马车扬起的尘土中,不知多少人红了眼眶。

李义府的新官上任却没有这般温情。

深夜的户部,油灯在风中摇曳,案头堆积的账册几乎遮住了他的脸。

当最后一摞文书被推开时,窗外已泛起鱼肚白。

李义府揉着胀的太阳穴,望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军费开支清单——李治不仅要将国库七成财赋投入军备,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征兵。

陕西道的加急军报显示,当地青壮几乎被征调一空,甚至出现了“三丁抽二,五丁抽三“的严苛政策。

长安东商场的酒肆里,百姓们围炉议论纷纷。

“听说并州的铁匠铺都被官府征了,日夜打造陌刀!“

卖胡饼的老汉压低声音,“我那侄儿才十七岁,前日也被里正带走了。。。“

说书人惊堂木一拍,说起太宗年间的贞观盛世,却被客人嗤笑打断:“如今这是穷兵黩武!好好的太平日子,非要打什么仗?“

这些议论很快通过密折传到宫中,李治却只是冷笑,将奏折投入炭盆。

跳动的火苗映照着西域地图上的红线,那是他亲手标注的进军路线,直指阿拉伯帝国的边界。

此时的大马士革,倭马亚王朝的哈里穆阿维叶一世正在王宫内踱步。

穹顶垂下的水晶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在波斯地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
十年前被迫向大唐进贡半数国库的屈辱协议,此刻正被他攥在手中,羊皮纸边缘已被指甲掐出裂痕。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